《輔仁外語學報:語言學、文學、文化》第 22 期、第 23 期歡迎投稿

輔仁外語學報》網站

徵稿啟事 20 期 21 期 22 期 23 期 24期

 

《輔仁外語學報》第22期、第23期 徵稿啟事

《輔仁外語學報:語言學、文學、文化》(網址:http://cfl.fju.edu.tw/fjjfl)由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發行,接受語言、文學、文化、翻譯相關主題之一般與專題投稿

  • 本刊第 1 期至第 17 期每年出刊一次,自第 18 期起改制為一年兩刊。
  • 本期刊已登錄於TCI 資料庫供論文索引,全文可於華藝資料庫取讀。

第 23 期專題投稿主題為「外語文教學的AI生成與素養導向

(AI Generation and Competency-oriented Approach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截稿日期延期至 2024 年 8 月 31 日

出版時間:2024 年 12 月 30 日

 

如何將AI內容生成等新興技術有效地整合在外語文教學中,加強發展學習者的溝通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素養,培養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公民?

子題討論範疇:

1. AI科技輔助/素養導向為主的外語文(含文學、文化與翻譯等)教學

2. AI科技輔助/素養導向創新教學

3. AI語料生成中的語言品質控制

4. AI內容生成融入課程設計

5. AI生成內容在線上教學中的應用

6. 運用AI工具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與創造力

7. AI生成語料對於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影響

8. 學生利用AI工具產出語料的學習效果

9. AI生成語料的版權與合法使用

10. AI生成語料的缺陷及改進

 

第二十三期 徵稿相關資料請見:https://reurl.cc/5OYxK6
或至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網站查詢:www.cfl.fju.edu.twhttp://www.cfl.fju.edu.tw/research.asp?AR_ID=4

聯絡方式:
輔大外語學院《輔仁外語學報:語言學、文學、文化》

發行人: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劉紀雯教授
總編輯: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黃翠娥教授、跨文化研究所 周岫琴教授

執行主編: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施列庭教授

編輯助理:盧虹蓁 Scarlett

FAX:02-2905-2174
E-MAIL:fujenstudies@gmail.com

 

 

第 22 期專題投稿主題為「全球移民、流放與回歸敘事

(Narratives of Global Migration, Exile, and Return)

 

截稿日期:2024 年 2 月 29 日

截稿日期延期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
出版時間:2024 年 7 月 31 日

在移民、流放和回歸(又稱多次遷徙)的敘事中,糾結著悲傷與喜樂,構成複雜而豐富的情感世界,並捕捉了人類面對動盪和變遷時的深刻回應。面對新機遇的喜悅和對旅途的樂觀,往往混雜著在遷徙路徑中所體驗到的苦痛——熟悉的風景日漸遠去,熟稔的母語越發生疏。歸鄉的渴望悄然萌芽,再次遷徙想法也縈繞心中,然不願再次失根,亦不忍割捨摯愛的親人,這些都讓遷徙的決意充滿猶豫與衝突。

子題討論範疇:

1.流放的文學再現:探討不同文化的文學作品如何呈現流放和回歸的主題,經典和當代作品皆可。
2.遷徙與情感世界:探討遷徙、流放和回歸敘事中積極和消極情感的複雜交織。
3.身份之旅:研究記憶敘事如何錨定身份和文化遺產,以及遷徙如何重塑身份。
4.離散社群的連結與歸屬:分析離散社群如何培育文化連結、轉化物理空間並促進歸屬感。
5.語言與遷徙:探討移民所面臨的語言挑戰,及其對融合、代間溝通影響,並分析第二代移民如何在身份母國語言文化與移民國文化間尋找平衡。
6.鄉愁和回歸的敘事:分析鄉愁與移民回歸等主題。
7.文學和歷史中的流放:探討流放和回歸等主題如何在西方文學經典、後殖民文學和文化中呈現。
8.世代間的身份協商:遷徙家庭中不同世代面臨的身份挑戰和機遇。
9.女性在遷徙背景下的經歷:探索女性在遷徙、流放和回歸背景下的獨特敘事。
10.流離和疏離:分析流離經歷、創傷和因遷徙所致的疏離感所產生的心理和社會影響。
11.建立連結:探討現代技術和全球通信在遷徙經驗中如何幫助人們建立連結。
12.舒適家園與未經之地:探索對熟悉家園的渴望和受異地吸引的內在衝突。

 

第二十二期 徵稿相關資料請見:https://reurl.cc/Ryyy36
或至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網站查詢:www.cfl.fju.edu.twhttp://www.cfl.fju.edu.tw/research.asp?AR_ID=4

聯絡方式:
輔大外語學院《輔仁外語學報:語言學、文學、文化》

發行人: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劉紀雯教授
總編輯: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黃翠娥教授、跨文化研究所 周岫琴教授

執行主編: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 余哲安教授

編輯助理:盧虹蓁 Scarlett

FAX:02-2905-2174
E-MAIL:fujenstudies@gmail.com

 

《輔仁外語學報:語言學、文學、文化》第 20 期 (2023年) 
第 20 期專題投稿主題「邁向未來:人文知識轉譯和 SDGs 人才培育」

 

截稿日期:2022 年 10 月 30 日
出版日期:2023 年 2 月 26 日

欲查詢徵稿啟事、投稿規定、論文規範格式,請至 輔仁外語學報網頁 查詢。

《輔仁外語學報:語言學、文學、文化》(前《輔仁學誌:文學與語言學》與《輔仁外語學報:語言學、文學、文化》結合)由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發行。本刊徵稿分為一般投稿與專題投稿。本刊第1期至第17期每年出刊一次(每年七月出刊),自第18期起為一年兩刊(每年二月及七月出刊)。本期刊已登錄於TCI 資料庫供論文索引,全文可於華藝資料庫取讀。第 20 期專題投稿主題為「邁向未來:人文知識轉譯和 SDGs 人才培育」、第 21 期專題投稿主題為「終結『終結』」。

專題徵稿啟事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全球化議題與 AI 人工智慧科技高速發展,普及日常生活當中,各項 產業面臨轉型升級,人文領域就業市場因此面臨重大挑戰,促使高教語言人文科系須正視 教學與學習的改變。當前社會需要甚麼樣的人才? Oudeweetering 與 Voogt(2018)綜整了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歐洲聯盟(EU)、以及美國的前瞻科技諮詢服務(ATCS)、北中央地區教育實驗室(NCREL),與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21)等教育組織所提出的 21 世紀知能,透過 2800 多位學校教師的問卷調查,分析後歸納出六項重要能力,包含 (1) 數位素養、 (2) 創新思考、(3) 批判思考與溝通、(4) 數位公民、(5) 自主學習,與 (6) (電腦支援)合作學習。換言之,課堂活動必須能夠幫助學生增進數位資 訊科技知能,建構獨立並創新思考,引導有效合作溝通、參與服務、關懷社會,以成為促 進共好社會的未來人才。

同樣地,我國自 108 學年起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強調以「核心素養」為課 程發展主軸,以人為本、適性揚才,並培養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以「啟發 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等做為課程目標, 給予學生帶著走的能力,不侷限於學科知識與技能,而是聚焦於生活與學習的結合,引導學生「主動行動」、「溝通互動」,以及「社會參與」,不僅能夠邏輯化思考進行問題解 決,並善用語言、文字及符號等工具,與他人及環境進行良好且有效互動,同時實際建立合作模式、共同參與全球議題、關懷地球,成為一位致力於社會福祉的終身學習者。因此, 議題融入學科學習,鼓勵學生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並能追求尊重多元、同理關懷、 公平正義等價值,是目前各級教師須共同努力的目標。

知識轉譯一詞來自於醫藥科學與醫療衛生科學,目的在於產生有效知識傳遞、對話溝通。 Wahl 等(2022)提到後疫情時代醫學素養從理論到應用需求急促,考驗醫事人員的人文 素養,他們必須了解病者或族群的教育程度背景、日常生活習慣、態度與價值觀等情境,才能有效提供正確的用藥保健知識,達到有效知識轉譯,落實醫病對話。在人文領域,知識轉譯已發展多年,例如楊弘任(2012)的在地文化轉譯,推動社區改造發展:另外, David(2019)設計多語言教案,幫助單一語言教學老師進行多語言導向之教學,並觀察 老師的教學法轉譯,分析老師如何結合新教案於教學實踐中。在疫情延續發展與數位化急 劇提升的環境之下,各種文學與文化課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科技發展、發揮創意、傳 遞人文知識給目標族群,正考驗著老師的智慧與知能。

全球永續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 SDGs)並非新興議題,然而卻日益重要。 聯合國大學的全球環境變遷人文面向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簡稱 IHDP)在 2004 年的年度報告就已提出,針對全球環境 議題,我們應該思考如何促進社會學習以利人文與環境永續發展的知識(引自陳世榮, 2007)。在國內,中研院於 2015 年成立永續科學中心,結合物理科學、生命醫學,以及 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共同思考生態與環境變遷與影響人類福祉的解決之道(中研院永續 科學中心, n.d.)。在這樣的前提下,跨領域合作能幫助人文領域人才參與社會,貢獻所長。Fuente(2022)所編輯的永續發展之外語學習教育一書彙整了 12 篇運用內容教學法 (content-based learning, CBI)的語言教學實例,課程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於外語學習 當中。這些實例包含運用專題導向、問題導向,或任務導向課程設計,結合田野調查、辯 論、反思等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對環境永續議題的覺知和主動參與,並提出不同的教學設計建議,值得參考與借鏡。

綜上所述,此刻是人文學科轉型跨域,並與時代議題接軌的最佳時機。在全球永續發展議 題的框架下,亟需共同思考如何培育跨領域溝通的未來人文領域人才,包含數位敘事力、 資料科學運用能力、溝通與整合能力、實踐力,與創新能力;期待增進學生對全球議題理 解,促進對話,賦予結合數位科技、獨立思考與跨域合作知能,用創意與溫度解決社會問 題。

本期專題「邁向未來:人文知識轉譯和 SDGs 人才培育」, 竭誠期待各界學者專家踴躍賜 稿,從外語語言、翻譯、文學、文化等研究領域,針對前述之新時代課程轉型,以落實 21 世紀知能、人文知識轉譯,以回應後疫情新常態,實踐 SDGs 相關議題,包含教師與學 生等不同層面,期待各界分享各種具體實踐方案,共謀永續外語人文人力培育、永續社會 的美好社會。

主題 (不限於以下主題):

1.  外語文學或文化知識轉譯之觀點、實務,或研究。

2. 外語文學或文化創生之觀點、實務,或研究。

3. 永續議題與外語人文發展之觀點、實務,或研究。

4. 外語跨領域互動、交流與協作之觀點、實務,或研究。

5. 數位媒體與外語發展應用之觀點、實務,或研究。

 

格式:APA 第七版 或 MLA 第九版

專題投稿以中文、英文為主。本期除了專題論文外,也歡迎其他以中文、日文、英文、法文 、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書寫有關外國語言、文學、文化等與教學相關的論文或是技術 報告。

截稿日期:2022 年 10 月 30 日

出版日期:2023 年 2 月 26 日

 

《輔仁外語學報:語言學、文學、文化》第21期(2023年)

專題投稿主題:終結「終結」

專題徵稿啟事

 

第 21 期專題投稿主題:「終結『終結』」
截稿日期:2023 年 3 月 1 日
截稿延期:2023 年 3 月 31 日
出版日期:2023 年 7 月 31 日

隨著種種危機(如流行病、經濟、區域政治與氣候等)接踵而至、層出不窮,人失去了生命、朋友、工作、計劃,甚至希望。本期專題旨在邀請論文處理在此脈絡中產生的歷史、文化、文學與藝術。

但本專題不單只探問新興的文化、語言和文學形式如何(與為何)在這危機重重的時代產生,描繪個人或集體的哀思,更是在探究我們與「終結」的關係有了何種深層的轉變;不只處理各類「終結」紛沓而至、永不止息,而且,更重要地,我們對「終結」的感覺也結束了。於是,「終結」也終結了,這是「終結『終結』」的最結構性與徹底的體現;所有我們企盼能終止那連綿不絕、變幻莫測、不可逆、不受歡迎的改變歷史都已消逝。

後學敘述(postological narratives)是被「終結」的終結論述之一,失去其詮釋力。此處後學(postology),指的是所有以「終結時代」為論述策略以捕捉當代人與世界之關係的理論,如後現代、後霸權、後殖民與後結構主義。如此轉變並非智識發展的偶然,而是因著近年「跨逾/域」現象(trans-)繁茂(如:跨文化、跨性別、跨時代博物館等等),有目共睹,使我們對現實的感知有歷史性與存有上的改變。主張我們將活在永恆當下後學敘述,儼然已成過去。

 

二、三十年前,人們普遍認為全球化可終結狹隘的特殊主義與宗教分離主義,遺世獨立的國度與自給自足的文化也將不復存在。然而,當我們直視當今國際情勢,真正全球化了的似乎是「去全球化」本身。經濟、政治與思想上的各行其是蔚為風氣,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即是中國雖然完全融入全球經濟,但仍築起網路城牆(不使用Gmail、臉書、推特、維基百科與LinkedIn)、堅守金融隔離(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以特有的方式詮釋二十世紀歷史、並與普世價值保持一定距離(「亞洲價值」與「中國特色」)。不過,在這充斥著跨國挑戰(如黑手黨全球犯罪、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動盪等)的時刻,這類「再民族/國家主義化」生活各層面的傾向——無論是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或中國的「雙循環」經濟主體(dual-circulation)——皆令人擔憂。

二、三十年前,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 1989)中主張,大寫的歷史似乎結束了,而柏林圍牆的倒塌似也應證了這點。自此,自由民主體制在國際法規與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的支持下,將成為人類治理的最終與唯一形式。不過,與福山的預測相悖,蘇聯垮台後並未走向現代自由化,而是歐亞主義(Eurasianism)或是斯拉夫優越論等新帝國主義興起。於是,隨著統一主義興起,戰爭再度降臨歐洲。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入侵烏克蘭,正式宣告——這是「歷史的終結」的終結。

此外,「終結」永不止息的最佳體現莫過於人們對「新常態」(the New Normal)的接納。疫情依舊,例外狀態的常態化所象徵的是,過去被認為終將過去的暫時混亂狀態——如疫情、區域戰爭或氣候浩劫所造成的緊急狀況——都將成為揮之不去的現實。「回歸『正常』」的可能已然落空。

本期專題竭誠期待各界學者專家踴躍賜稿,回應各領域的「終結」與「終結」之不可能。 

子題 (不限於以下子題):

1.        後設理論:在各人文研究領域中,近期有何理論概念的革新或新觀點的萌芽,以致多大程度地改變或推翻了先前本有的定論或假設?有哪些新的理論框架挑戰了原本根基穩固的主流典範或論述?如此本該了結所有歧異與未知的定論被推翻、移轉與動搖的現象,如何與「終結『終結』」相互闡釋?對你而言,哪個『終結』」已經終結?

 

2.        跨領域:近期的文學、文化、藝術作品中,有哪些『終結』的終結?近期的小說、戲劇、電影、電視影集、動畫或散文中,哪些在多元的當代經驗中呈現了無盡、重複、碎裂、未臻成熟又流動的終局?又以何種新形式描繪了哀慟、創傷與復原等主題?上述藝術作品或思想著作又能如何呼應上述「歷史的終結的終結」,或其他相關現象如:去全球化、普世共識的瓦解(人權、核武和平論等)、例外的常態化(如疾病、新帝國主義征戰、生態崩潰所導致的大規模死傷)?有哪些近期作品在體現終結的終結、定論之喪失後,接續著的並非前景看好的新局,而是為涵蓋著結局憂慮的開端?

格式:APA 第七版 或 MLA 第九版

 專題投稿以中文、英文為主。本期除了專題論文外,也歡迎其他以中文、日文、英文、法文
、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書寫有關外國語言、文學、文化等與教學相關的論文或是技術
報告。

截稿日期:2023 年 3 月 1 日
截稿延期:2023 年 3 月 31 日

出版日期:2023 年 7 月 31 日

 

聯絡方式

編輯助理 盧虹蓁
地址: 24205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輔大外語學院
TEL: 02-2905-3808
FAX: 02-2905-2174

E-MAIL: fujenstudies@gmail.com